English

毁誉参半谈“戏说”

1999-03-21 来源:文摘报  我有话说

谭诚东

新春刚至,荧屏“戏说”之风便又开刮,究竟是电视台“惯着”观众,还是观众“牵就”电视台?电视剧界一些专家,自有一套说法。

编剧王朝柱说:“自古对历史的描述就有两种,一种是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官方意识的主流历史,一种是存在于民间的以老百姓喜欢的方式流传的历史。人们知道楚霸王不一定是读过史记,知道李白、杜甫也不一定读过唐史,知道关羽、张飞更多是通过《三国演义》而非《三国志》。好的‘戏说’是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。”制片人刘沙说:“相对说教的形式而言,‘戏说’有一种新的形式感,容易让老百姓接受和喜爱。”编剧胡正言则认为:“‘戏说’的戏比较好编,可以随意杜撰,形式上轻松愉快,娱乐的价值突出。”

“戏说”的社会责任是业内人士争论的焦点。刘沙说:“现在的‘戏说’是创作者在有意回避现实。很多戏只向港台学是不行的,只有‘戏说’而没有真实作为基础,是不负责任的。”导演潘小杨则认为:“艺术家不应承担这种社会责任,历史剧和历史教科书所承担的责任是不同的。在不违背大的历史真实的前提下,去拍‘戏说’没什么不好。”看来,作为一种电视剧的样式,“戏说”无可厚非,问题的关键不在于“戏说”的对与错,而在于应该怎么“戏说”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